在科技创新浪潮奔涌的当下,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守护校园创新成果的坚固壁垒。4月24日下午,华池县人民检察院的干警们走进华池县柔远初级中学DI明日之星科学工作室,以最高检新发布的9个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和国家知识产权局2025年宣传重点进行法治宣传,为校园AI创新生态提供法治保障。
华池县柔远初级中学的DI明日之星科学工作室,被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授予“2022、2023年度最具特色工作室”“2023全国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是校园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学生们在这里积极探索AI编程、智能模型开发等领域,创意与灵感不断迸发。随着创新成果的日益涌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检察机关结合这一需求,精心筹备此次宣传,旨在为学生们的创新之路保驾护航。


活动伊始,检察干警为同学们播放了一段国家知识产权局2025年知识产权宣传周的精彩宣传片,生动展现了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相互交融、共生演进的紧密联系,通过前沿的科技画面与实际案例,直观呈现了知识产权制度如何为 AI创新成果保驾护航,激发了学生们对后续内容的强烈好奇心。
随后,检察干警聚焦典型案例,开启深度剖析之旅。在讲解“某高校学生团队研发的AI算法被校外公司盗用”这一案例时,详细拆解侵权认定的关键要素,从算法代码的独创性判断标准,到侵权证据固定的实操方法,再到诉讼流程中的要点难点,结合校园AI创作实际场景,将原本晦涩难懂的专业法律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保护指南”。在另一例“AI绘画作品著作权归属争议”案例讲解中,检察官巧妙提问:“假如同学们在工作室共同完成了一幅AI绘画,版权究竟该归谁?”这一贴近学生日常创作的问题,瞬间点燃了现场讨论的热情,同学们纷纷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激烈碰撞。
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检察官采用“案例剖析+互动问答+知识拓展”的多元模式。每剖析一个案例,便抛出与校园AI创作紧密相关的问题,“假设工作室开发的智能学习小程序被恶意复制,该如何第一时间取证?”“当使用开源代码进行二次开发时,怎样巧妙规避侵权风险?” 同学们踊跃举手,结合刚学到的案例经验积极作答。检察官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充讲解相关法律条款的深层内涵与实践操作细节,适时引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宣传中强调的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新趋势、新要点,让学生们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拓宽知识视野。
“原来保护自己的创意成果有这么多门道,以后在工作室创作时,一定要把这些法律知识用起来,还要紧跟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方向!”现场一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科技辅导员也感慨道,本次法治宣传巧妙融合典型案例与国家宣传资源,为学生敲响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警钟,更为校园科创活动提供了全面、前沿的法律指引,期待未来能与华池县人民检察院持续深化合作,让法治成为校园智创发展的强劲助推器。
此次活动是华池县人民检察院落实“法治进校园”的创新实践,深度融合最高检典型案例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宣传内容,精准对接校园AI创新需求。今后,华池县人民检察院将持续深化检校合作,通过“案例宣讲+实践指导+前沿资讯分享”的多元模式,全方位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保驾护航,让法治之光在校园智创领域熠熠生辉,助力培育更多兼具创新精神与法治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文字:吴玲玲)